融资正规炒股平仓 评·鼓楼西剧场“昆曲觅知音”演出周|地缘景观、城市剧场与传统戏曲的空间美学创新

发布日期:2024-09-04 23:02    点击次数:95

融资正规炒股平仓 评·鼓楼西剧场“昆曲觅知音”演出周|地缘景观、城市剧场与传统戏曲的空间美学创新

摄影 smallone

鼓楼西剧场,老北京城市景观的文化地标之一。不知何时起,它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根据演出周的特性实时定制剧场空间的美学造型。

刚刚落幕的“昆曲觅知音”演出周(7月25-28日,鼓楼西剧场),北方昆曲剧院带来了《风筝误》《西厢记·红娘》两部小戏,与此同时,剧场空间也做了相应的美学修饰。

演出开场前,鼓楼西剧场装扮成了带有昆曲文化氛围的雅致空间:进门直面的便是悬挂的戏服和“一桌二椅”组成的展览区,而后映入眼帘的则是从天而降的写有戏词的条条纱幔;可当演出开始后,你看到的就是更日常化的空间景观:三只性格迥异的胖猫咪或娇俏或不羁或爱答不理地漫步于旋律之上,穿着旧式汗衫布鞋的老师傅坐在场外的沙发上听着曲子昏昏欲睡,与曲调同频的还有咖啡机研磨豆子的声音以及咖啡师同新老友人们嘘寒问暖的笑声。

摄影smallone

置身其间,你会感怀于这样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文化气氛,或是诧异于传统戏曲的表演拥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又或是困惑于一个盛行京剧审美的地界上竟开出一朵娇美的昆曲花朵。当代城市剧场的功能,在观众沉浸的体验之中悄然发挥着效用。

某种程度上讲,鼓楼西剧场因为昆曲文化的浸润而具备了城市的展演性,其同时指向的是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与文化上发生共鸣却相隔万里的江南水乡。这两个地缘位置与风土人情迥异的现代都市就此在当代中国美学发生史上形成深度的对话与共鸣。

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同李渔和王实甫不会猜到自己写作的剧本被后人奉为经典般,21世纪的观众进剧场看戏也不应该是为了来膜拜经典,其实还是希望在经典里更好地找到生活在当下的意义,甚至是寻觅到一种对话现实的诗意,这便也呼应了本次演出周的主旨——“昆曲觅知音”。

“变”与“不变”

当昆曲文化的雅致浸入老胡同的慵懒

漫步鼓楼西大街及周边的各式命名极富趣味的胡同小巷,老北京人们日常生活的痕迹似乎凝固于时间的长河之中。纵然地处寸土寸金的北二环,在空间与时间上理应接受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相对集中的资源侵占,可行至胡同深处,我是不大能感受到现代都市文明对老居民日常生活的打扰——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他们依旧慵懒地活在每个人自我的节奏之中。

鼓楼西剧场外周边的城市氛围是足够惬意而松弛的,同样,在剧场里也延续着这份悠然自得的诗意。实际上,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不仅是加速主义的,甚至是高度奇观化的,只要去名胜景区打卡过的游客多少都能心领神会——为了新启动的项目挪空地而炸毁古建筑、过度商业包装的老街区、不断上浮的景区门票和精心设计的消费套路等等,这些所谓现代的城市变化其意义何在呢?究竟是为了迎合不断变化的群众需求,还是为了配合强有力的政策宣传呢?

兴许是看到过太多不必要的“变化”,不尤得怀念起那些温馨而雅致的“不变”。这种于不确定性之中寻求确定性的时代心理,或许共鸣的是处于不同年龄阶层但同等强度感知到时代之不幸的人们。

细心环顾四周,会发现,每个人都感到技术在进步,但不是每个人都感到生活在改善。在“赛博上香”和“赛博敲木鱼”的技术选择之外,年轻人感悟并平静个体心灵与实现情绪修复的可能性还有化繁为简地浸入当下的生活状态之中。于是,尝试寻找真实的生活状态成为破解思想和身体之疲乏与麻木的有机途径。鼓楼西剧场的昆曲演出周便提供了一种接近于列斐伏尔式日常生活批判的美学可能,还有以“雅致”对话“慵懒”的精神启迪与文化价值。

《风筝误》剧照 图源北方昆曲剧院

《西厢记·红娘》剧照 图源北方昆曲剧院

本次昆曲演出周上展演的这两部作品,从市面流行的书籍来看,李渔的《风筝误》有三十出,而王实甫的《西厢记》也有五本,每本又有四折。更进一步,当古典戏曲受到当代中国剧场搬演的青睐时,首先遭遇的便是时间上的考验。从实际情况来看,一部传统戏曲演几天或几个小时对于今天的舞台形制和观众接受而言无疑难度太大。

鼓楼西在做策划时选取了“展演”这个时髦的概念,对原作做了有效的时空剪裁。

譬如,《风筝误》中选取了【题筝】【祝鹞】【鹞误】【惊丑】【逼亲】【逼婚】,《西厢记·红娘》中选取了【酬韵】【筵悔】【听琴】【传简】【赖简】【佳期】【拷红】。与此同时,为了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创作者根据鼓楼西剧场的结构特色,调整了演出的空间调度,主要有:现场乐队从侧幕转移至舞台正后方若隐若现的纱幕后面;演员不再是按照传统演出形制从舞台上的“出将”“入相”上下场,而是从剧场两侧场门自由出入;演出过程中还会自觉从舞台上走入观众席与前排观众积极互动,甚至是一对一的交流与对视等等。

与一般的折子戏演出专场不同的是,本次展演利用有限的现代小剧场空间来对话作为时间艺术的古典戏曲的创意,不仅扣题的是“演艺新空间”的当代表演美学潮流趋势,更重要的是在激活昆曲艺术的过程中,让戏曲文化以流动的状态浸入观众的日常生活,而这也正是一种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其书《流动的现代性》中所强调的当代都市里个体生活方式的现代性体验。诚如其所言“在今天,任何真正的解放,需要的是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权力’”。

由此反观鼓楼西剧场所策划的“昆曲觅知音”演出周,其宝贵的价值正在于:开辟了以昆曲文化为代表的戏曲演艺新空间,作为引领大众自由讨论与聚会的公共领域,并经此进一步浸入雅致的精神世界。

演员在沉浸式空间化妆 摄影树儿

又或许会有人质疑:这份带有江南地域特性的雅致情调,是否会对周边赖以生存的慵懒的胡同气氛构成一种类似于异质文化般的“文明的冲突”呢?当然,这是个不恰当的比喻。也就是说,同地理位置上的南与北不具有二元对立的文化学意义般,“雅致”与“慵懒”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逻辑博弈。

真诚地讲,现代社会的观众大可抛弃一种对于所谓固有的世界秩序重建的执念,转而在消解意义与逻辑的日常化状态里尽可能广泛地寻觅、感知并平等接纳、对话多元的文化因素。

渐渐地,现代剧场不再是孤立的物质存在,而是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结构中的一环,从而在跨越地域界限的内外联通的文化交际与交织的过程中不断生产着新的可能性。今天,坦然接受变化,坦然寻找不变,并在变化与不变的对峙中回归新的心灵秩序的平衡,这有可能成为科学时代下都市观众的新的观剧宣言吗?

从时间艺术到空间艺术

剧场创新贵在“体验”

而非“概念”

近来文章多依赖于引用“展演性美学”“演艺新空间”“表演性”“沉浸式美学”等新颖概念来解释剧场新现象,但若仔细追究起来,有多少是实践与理论真挚对话彼此成就的结果,而非生搬硬套的理论先行呢?概念的创新不等同于实践的创新,剧场的创新贵在体验而非概念。

本次展演于鼓楼西剧场昆曲演出周的两部作品元杂剧《西厢记·红娘》与明清传奇《风筝误》,都属于古典戏曲的范畴。从原剧作的篇幅长度上来看,二者有着鲜明的时间艺术的审美理想。在古典戏曲里,从明末清初的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和近现代之交的戏曲理论家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的论述可一窥有关元杂剧与明清传奇的美学特质,其核心要义在于“抒情诗”与“以歌舞演故事”。实际上,隐藏在这两个概念之后的叙事逻辑所反映出的是理论家对时间艺术的形式与价值的高度肯定。而西方理论家的论述,对于概念的界定某种程度上消弭掉了时间与空间思维的绝对界限。

具体来看,从黑格尔的《美学》到彼得·斯丛狄的《现代戏剧理论》再到汉斯-蒂斯·雷曼的《后戏剧剧场》这条线索中所呈现出的“前戏剧剧场-戏剧剧场-后戏剧剧场”这三个戏剧文体(drama)的历史范畴概念与美学原则的流变,那么,古典戏曲的定位应该准确表述为“中国的传统剧场”。

更进一步,从上述剧场的界定出发,尽管在描绘个体行动时“戏剧化”(dramatization)的实现与否是区别古典戏曲与现代话剧的重要区别,但“情节艺术”审美标准的判断却不仅仅是从时间思维出发的。

《风筝误》书童(右) 摄影smallone

《西厢记·红娘》剧照 摄影smallone

以本次展演的两部作品为例,相较于现代戏曲在文体原则上趋于戏剧化的创新,显然鼓楼西剧场的创新是空间维度的,而非时间维度的;若对应考察花部乱弹和其它地方戏等,其艺术特质很多其实是表演艺术层面的,而非文学层面的。某种程度上,这也意味着对于中国的传统剧场的创造性开发不再是文学的或“情节艺术”唯一指向的。那么,从时间艺术向空间艺术的转化,现代剧场又扮演着何种角色呢?

观剧后,与笔者同行的研习戏曲编剧的戏友反馈“不够深邃”,诚然,棒打鸳鸯、打情骂俏或是聚散离合的小清新故事对于渴望追求人生哲理的观众来说多少显得不合时宜了些,但我好奇的是,“究极真理”的观剧导向就一定是现代剧场唯一的价值标准吗?

这里尝试举个生动的案例略作说明。回顾西方艺术史,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古希腊由罗得岛雕塑家阿格桑德罗斯(Agesandros)和他的儿子波利多罗斯(Polydoros)、阿典诺多罗斯(Athanodoros)三人共同创作完成的,作为经典的造型艺术流传于世的作品《拉奥孔》,展现的是时间凝固于空间的一瞬——父亲和儿子被女神雅典娜派来的毒蛇缠绕撕咬的无声悲恸的瞬间。于是,这个深沉的瞬间被进一步延伸至古希腊雕塑的美学特质,即温克尔曼所评价的“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

由此反观戏剧艺术,当空间承载了原先由时间担负的叙事任务后,是否也应给予观众如《拉奥孔》般高度集中凝练且纯净的精神体验,以至使其浸入绝对当下的精神状态而抹除掉流俗时间的意识,以及消解掉控制身处时间流中的自我与他者的惯性逻辑。

倘若具体从剧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中世纪宗教剧场,个体的精神自由在现实与戏剧世界里都不被确认,因为存在一个抽象且确定的伦理秩序和规则统领着一切世俗现象;与此同期,中国的传统剧场在描摹个体心理活动、情感可能以及人际互动等人之意志层面的问题时,创作者也总是会设置并编织出一个复杂的事件而将作为个体的人裹挟其中,并给出一套令人信服的规则和意义来解释其背后的原理。但是,在现代剧场,创作者对时间和空间的取用愈加灵活多变起来,空间艺术瓦解了过去作为时间艺术的情节叙事,将其转化为更具展演性与现场性的表演艺术。此时,观众与表演者两个方面都获得了更多享用共在空间的平等权利,也就更容易实现文化学意义上的交流与互渗。

摄影 smallone

具体来看,鼓楼西剧场“昆曲觅知音”演出周上《风筝误》与《西厢记·红娘》两部作品,同样在讲述爱情主题时,似乎创作者在搬演经典时的态度更多的重视营造美好雅致的剧场气氛,而不是敷演故事的复杂性与完整性。

于是,观众在鼓楼西剧场看到的是跨越时空界限的爱情(是古代府邸,亦或是现代都市)发生的瞬间的美好与可能,无论是詹府小姐偶然间遇到落入府邸的提有诗文的风筝后春心萌动并在勇敢追爱后收获幸福婚姻,还是相国小姐崔莺莺和贴身丫鬟红娘月下相约书生张氏对诗酬韵互通款曲,在剧场提供的当下空间中所展演的仅仅是原戏文内容的“时空剖面图”,一如《拉奥孔》瞬间的悲剧性力量直抵人心般,这两段偶然而至的爱情同样具有在空间中凝固时间的精神张力。

观看后,我的内心油然而生一股略带敬畏感的温馨暖流,与同伴分享并咀嚼其中滋味,纷纷乐在其中。细细品味,这又何尝不是对个体精神状态重塑的瞬间——它是那么神圣,又那么平淡,仿佛逝去的又黏在记忆里的我们时代的情感与情绪。

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比前4个月放缓0.2个百分点。其中三大领域投资全面下滑。1~5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7%,涨幅较前4个月回落0.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6%,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10.1%,降幅较前4个月扩大0.3个百分点。

政府的积极有为是一种善意,当前关键是基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不断明晰政府的行权边界、规范其行权程序,探寻法无授权不可为的依法行政。这是司法部等开展这一专项行动的基本诉求。

-劇終-

宋 佳

南京大学全球人文研究院博士

研究兴趣有:

跨文化戏剧,当代中国剧场变革,现代戏曲,戏剧实践、理论与批评

落笔于2024年7月

鼓楼西剧场观看后

配图为剧照

来自主办方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更多阅读可点击

金士杰| 张艾嘉 |林怀民 |刘敏涛

佟欣雨 |丁一滕 |杨易 |方俊杰

史依弘 |蒋瑞征|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冯英|段妮

桑吉加 |黎星 |张晋浩

张志林|方书剑 |张会芳|古佳妮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融资正规炒股平仓

昆曲剧场风筝误戏曲鼓楼西剧场发布于:上海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